Zhuang's Diary

言之有物,持之以恒

Polkadot的治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提案投票计票阶段

线上链接 ==> https://polkadot.js.org/apps/?rpc=wss%3A%2F%2Fkusama-rpc.polkadot.io#/democracy

提案阶段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启动提案:

  1. 由DOT持有人提交的公开提案。任何DOT持有人都可以通过抵押最少数量的DOT来提交公开提案,支持该提案的人需要抵押相同数量的DOT以认可该提案。公开提案存储在队列中,按照抵押的DOT数量进行排序,抵押的DOT数最多的提案会定期提交投票阶段。进入投票阶段后,抵押的DOT将被返还给持有人;
  2. 理事会提交的理事会提案。理事会提交的提案也存储在队列中,理事会全员同意一个提案或者大多数理事会成员同意一个提案时,该提案便可以提交到投票阶段;
  3. 作为前序公投执行的一部分而提交的提案;
  4. 技术委员会提交的紧急提案。一般是Polkadot网络出现了bug,需要紧急修复而提交的紧急提案。

投票阶段

每隔 28天,将会有一个提案进行定期全民投票。

这个提案来自DOT持有人提交的公共提案队列或者理事会提交的提案队列,在两个队列之间交替进行。

比如这一次的提案来自DOT持有人提交的公共提案队列,28天以后的下一个投票阶段,提案便是来自理事会提交的提案队列。一般情况下同一时间段内只能进行一个投票,除非有紧急提案,紧急提案可以与定期投票同时举行。

从投票结束到实施更改之间的时间称为执行延迟期。对于启动投票的前两种方式,该时间固定为 28 天。对于第三种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紧急提案会有一个较短的执行时间。

投票者可以投赞成或反对票,或者放弃投票。投票者如果要对公共提案进行投票,需要锁定一定数量的DOT,并且通常至少要锁定至在公投票结束后的执行延迟期内。

投票的权重由锁定的DOT数量和锁定时间决定,因此,即使你拥有较少的DOT,但是如果锁定时间足够长,也可能拥有相对将高的权重;相反的,如果锁定时间很短,即便锁定了较多DOT,权重也不一定较高。

采用这种机制是为了确保需要最小限度的经济投入并防止卖票行为,同时确保了长期致力于该制度的投票者有更大的发言权。

计票阶段

根据不同的实体提出的议案,以及是否所有理事会成员都投票赞成,Polkadot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计票方案。

如下所示:

实体 计票方案
公开提案 正投票率偏差
理事会(全票赞成) 负投票率偏差
理事会(多数赞成) 简单多数制

下面来解释一下这三种方案。首先,定义四个术语:

术语 含义
approve 赞成票数
against 反对票数
turnout 投票的代币总数
electorate 网络中的DOT发行总数

▲ 正投票率偏差

该方案使用以下公式来表示,只有当不等式成立的时候,投票才通过。可以看到,在投票的代币总数较少的时候,需要得到绝大多数的赞成票数才能通过投票;当投票的代币总数越来越多,直至接近网络中的DOT发行总数时,赞成总数只需要超过半数就可以投票通过,此时演变成了简单多数制方案(见下文)。

▲ 负投票率偏差

该方案使用以下公式表示,该方案和上面的正投票率偏差正好相反:当投票的代币总数较少时,仅需要少量的赞成票数即可通过投票;当投票的代币总数达到网络中的DOT发行总数时,需要超过半数才能通过投票,此时也演变成了简单多数制方案。

▲ 该方案用以下公式表示,该方案显而易见,即为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思想。

提出重要的提案

理事会提出的候选提案,需要获得绝大部分理事会成员的赞成票,并且没有成员投反对票。一个成员只能对一个提案投一次反对票,如果有成员对提案投了反对票,则需要进入冷静期,如果在冷静期之后重再次获得了大多数成员的赞成票,则该提案不可以再被否决。获得理事会成员多数票赞成的提案,将以简单多数制的投票方案进行投票。获得理事会成员全票赞成的提案,采用负投票率偏差的机制进行投票。

取消危险或恶意的提案

超过理事会三分之二成员的同意,可以取消投票。如果取消投票的争议很大,无法获得三分之二多数同意,那么将由全体利益相关者即DOT持有人来决定该提案。

理事会成员选举

Polkadot理事会将有23个席位,每个月进行一次投票选举,所有DOT持有人均可自由注册竞选理事会成员的资格,并可以给自己支持的候选人进行投票,投票权与其所持股份成正比。

这里的投票方式为NPOS选举验证人的方式一样。

Polkadot治理机制优缺点

传统的区块链一般采用链下治理的方式,拿以太坊举例,由以太坊基金会在github上收集改进提案,然后由生态参与者进行讨论表达观点,之后由开发团队决定是否采纳提案。如果采纳,将对代码进行更新和升级,最后矿工节点决定是否使用新的代码以支持该提案。

和上面这种链下治理相比,Polkadot的链上治理机制有几个明显的优点

  1. Polkadot采用链上存储的WebAssembly代码,使得矿工节点无需重启便可以使用新的提案,从技术上避免了硬分叉。而链下治理的区块链,如果最后部分矿工或者节点运营商不支持提案,则不会使用更新后的代码,这样便出现了硬分叉。
  2. Polkadot采用的链上治理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间。而链下治理的时间节点不定,github上可以看到很多以太坊多年前的提案还处于“draft”状态。
  3. 每一个DOT持有人都可以参与Polkadot治理,社区治理权在DOT持有人手中。而采用链下治理,最终决定权在于项目的核心开发者,存在中心化问题。

Polkadot的治理机制还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大部分DOT持有人仅仅只是参与投资,不会参与社区治理,实际参与社区治理的用户数量不多,导致投票率不高。
  2. 虽然治理最终决定权不在项目的开发者,但是持有大量DOT的用户可以影响投票结果,也降低了链上治理的去中心化程度。

在28日的“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分论坛上,万向区块链执行总裁王允臻表示,数字化转型下的新型制造业是由数据驱动,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化公共服务,利用相关方分布式参与。传统制造业的特点是流程驱动管理,流程是主题,数据是附属。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特点是数据驱动管理,数据是主题,流程是附属。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的特点是自组织自协同,区块链、隐私计算和知识图谱等作为技术支撑,分布式企业相互协同,数据分布式存储。

参考链接==> 万向区块链王允臻详解什么是“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

分布式认知到底是什么?三大技术底座:区块链、隐私计算、知识图谱。

首先是隐私计算,它解决的是数据安全及主权的问题,当前的工业互联网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如果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不能给企业、政府带来明确的价值,那企业或者政府为什么要承担这个风险,把自己的数据分享出来呢?可是没有企业的数据,就无法打造超出零和博弈的商业模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如何突破这种封闭模式呢?以可信的方式让基于业务需要的多源异构的工业数据上传到平台上以密文的形式多方协同计算,将会是一个极好的突破口。

第二个是区块链,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分布式数据资产的存储与调用、分布式商业模式的构建,以及价值的交换、激励及治理机制的构建,还有相应的企业、行业及产业的管理。

第三个是知识图谱,它是对宏观数据、企业小规模定向数据从降本增效的层面来进行优化和引导,同时也会通过产业知识图谱及发展趋势预测来助力政府进行产业格局的布局及优化。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发现机会、及时捕捉机会。

以隐私计算、区块链、知识图谱为支撑的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必将快速推进从数字化到价值化的阶段跨越。在隐私计算方面,我们基于多年积累的生态伙伴,能够解决必要数据上平台的问题,也通过跟各地政府的合作,解决上什么样的平台、如何构建及定义平台、平台能够解决什么样的业务痛点、商业模式又如何打造的问题;在区块链方面,我们对治理模式、特别是激励模式方面有多年的积累与实践,比如建立工分制、在产业合作中的企业及行业根据贡献获取相应的收益;在知识图谱方面,结合工业大数据与AI的技术,让数据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关于知识图谱的能力展示:

https://www.datayes.com/

参考链接==> https://finance.ifeng.com/c/80uObrTpZ8m

10月27日,在万向区块链主办的第六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分享了《打造数字经济“新基建” 解放数据生产力》主题演讲。马智涛认为,如何对解放数据生产力仍处在探索阶段,面临四大难题:首先,数据的产权难以界定;其次,数据易成为数据孤岛,不易评估和发挥价值;数据易泄露、易盗用、易滥用、难追踪;存储与处理海量、多维数据的难度较大。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的四大科技能力,数字”新基建”能够有效攻克数据要素中安全存储、可信传输以及协同生产的三大问题,让数据产权可界定,数据价值可存储、评估与有效流通,最终实现数据生产力的全面解放。

10月27日,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主办的第六届区块链全球峰会在上海外滩W酒店盛大开幕。

万向区块链董事长兼总经理肖风博士在峰会主会场压轴登场,发表了题为《区块链应用模式的终极猜想》的演讲。肖博士认为,区块链技术将在优化改进的过程中迎来应用的大规模爆发。区块链的终极应用模式将是通过高度集成各项功能让区块链成为公共基础设施,从而降低创业门槛、激发创新热情、催生伟大应用。

演讲全文如下

  今天的演讲题目《区块链应用模式的终极猜想》,首先申明这是一个猜想,也许有一部分有道理,但肯定不是全部有道理。我们看到区块链,尤其是公链,可以肯定地说到今年年底总体的技术框架已经搭建完成了。Dfinity将于12月31号正式上线。今年年底,随着像这样的项目陆续上线,基本上可以说区块链的总体架构完全搭建完成了。这有点类似90年初TCP/IP协议的确定进程。

  当然未来两三年,区块链的整体模型和框架还有很大的优化改进空间,但可以预见从今年年底开始,区块链将一方面经历技术框架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则是应用的大爆发。

区块链的应用到底会怎样大爆发?这是我今天试图探讨的一个话题。思考区块链应用的方向或者爆发程度的时候,我自己从应用分层的角度理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从上往下看就是从互联网到区块链,从下往上看则是从区块链到互联网。从分布式网络、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计算到分布式账本。分布式账本是互联网已经有的东西。当然有了区块链以后,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计算,和互联网概念里面的分布式存储和计算已经不一样了。一方面它是分布式,同时比分布式更加去中心化。比如Dfinity号称的互联网计算机,它为什么说是互联网计算机,而不是区块链计算机呢?因为就分布式计算来说,确实里面很大一块内容是互联网范畴里面的东西,而不是纯粹的区块链上的东西。溯源和存证虽是区块链应用,但其实里面还包含了互联网技术的成分。分布式账本是一个分界线,越过分布式账本再往下走、往深走,越来越区块链化,用到的更多是区块链的技术。

到了分布式治理尤其如此。不管是分布式治理涉及到的经济模型还是共识算法用到的都是区块链技术。因为要用社区治理机制的话,需要设计一个很好的共识算法。分布式治理之下,再往深处走就是分布式应用。分布式应用再往下走,就成了加密经济体。一个完整的分布式商业世界,就这么搭建出来了。

不是说到了分布式商业才有区块链应用,每个层次都有区块链的某个应用,只是有些应用和互联网产生的交集大,有些应用更像一个纯粹的区块链应用。这是我从应用角度做的分层。把互联网的技术、区块链的技术打碎了,放到这样几个层次看。不完全拘泥于技术的先后或者分层,对于我们思考区块链的终极应用会有新帮助。

从有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以来,可以看到在应用方面,这些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纯粹的信息化技术时期。上世纪70、80、90年代,那时候信息技术支撑着一些商业应用。大家用的软件系统可能有十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行代码。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平台时期。互联网平台把很多复杂的软件下沉为基础设施。第三阶段是区块链时期。区块链进一步把互联网平台下沉为基础设施。研究整个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就会发现过去几十年间,我们不断把应用层下沉为基础设施,然后为应用层带来新变化。区块链带来的下沉最后产生了分布式应用。

有人说金融已经完全场景化了。有一句著名的话:“银行服务到处都在,就是不在银行。”但为什么金融会场景化?金融服务都变成根据具体场景提供?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其实是金融服务被下沉为了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本身是很好的商业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变成基础设施。以第三方支付为例,它原来是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大家在追捧,结果却发现它赚不到钱。第三方支付最能为谁所用呢?答案是互联网公司。因为第三方支付对于社交、电商、外卖、共享单车等互联网公司来说已经成为了免费的行业公共基础设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行业里原来非常显赫的应用层也在逐渐下沉为基础设施。

区块链是这种下沉的集大成者。这一点我稍后具体阐述。从软件系统、互联网平台到区块链,这种下沉的过程中,软件系统在设计之初使用起来其实非常复杂。比如在没有浏览器的时代要用命令行去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里的各种软件。但又有多少人会用命令行呢?所以最初的Window系统是一个非常难学习、难普及的信息技术应用。

到了互联网平台,这些复杂的软件系统通通下沉了。互联网平台以APP的方式,提供了非常轻、非常简单、非常容易操作的应用,比如微信。微信这样的应用背后虽然是一个庞大的软件系统,需要几十万行代码支撑,但对用户来说,就只是一个操作简便的APP。大爷大妈也能用它发红包,甚至抢红包的速度比年轻人还快。

到了区块链时代,APP还将继续下沉。区块链时代使用的是智能合约。它就像一个小程序,比APP更简单。一个APP要用到几万行代码,但一个智能合约可能只要几百行、几千行代码就能形成一个应用。

另外,互联网平台是需求端驱动的,即消费者驱动网络的运行。到了区块链时代不再是消费者驱动了,而是由开发者驱动,因为区块链是一个对开发者友好的网络。目前发展最好的区块链系统都是由开发者社区建设的。任何没有开发者社区的区块链系统,一定没有生命力。

但区块链时代为什么不是C端驱动的呢?正如今天上午V神提出的:区块链为什么没有杀手级应用?因为它是个杀手级网络。它是由开发者驱动的网络,由供应端驱动网络发展,最后达到消费端。由此可见,区块链与互联网截然不同,在区块链上创业和在互联网上创业也非常不一样。

下面我将通过两个案例解释什么是区块链应用的终极模式。第一个案例是今天好多演讲嘉宾都谈及的Uniswap。两个年轻人通过500行代码取代了一个需要十万或者几十万代码或者几十万行代码支撑的中心化系统。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呢?它非常有预示性和预见性。让我们看到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绝对不能通过5万、10万行代码来完成一件事。智能合约不能是5万、10万行代码组成的,只能有几百、几千行代码。Uniswap虽然有缺陷,但只要几百、几千行代码就能超越几万行代码支撑、上千人来运营的系统。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可能预示着基于区块链的应用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通过智能合约来提供应用,而所有的智能合约就只需要几千、几万行代码。Uniswap之所以通过几百、几千行代码就能取代这么一个中心化系统,是因为区块链在集成各种技术,下沉成为基础设施方面做得最为彻底。前面我讲的分布式网络、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分布式账本、分布式治理都成为了免费的基础设施。比如公链,无须许可,也不需要开发成本,大大降低了年轻人的成本。我们也没听说Uniswap去融资。反倒是它成功以后,资本开始倒追它。但在互联网时代,你能说不需要资本就能创业吗?互联网时代的任何一个应用,不要说让互联网巨头搭载在你上面,就算是你搭载在它上面,它对你都会有很多审核和许可流程。但在公链上就没有这些审核和许可流程。

我看到一个demo,就是Dfinity,用1000行代码写了一个去中心化的TikTok,当然它还只是一个demo。期待Dfinity主网真正上线以后,看到一个用1000代码写出一个把TikTok取代的去中心化应用。如果这件事情能成真,就坚定了我对区块链应用模式的终极猜想:基于区块链的应用就是只需要几百、几千行代码的智能合约。

这两个案例很有预示性,也许这就是区块链应用发展方向。区块链成为应用的基础设施,集成存储、计算、激励、账本、身份、账户、地址等多种功能,形成具有以下特点的商业基础设施:

  特点一:必须开源。如果不是开源,就不可能成为受人信任的基础设施。

  特点二:必须开放。也就是无须许可,创业者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认可,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特点三:共享共治的治理机制及共享的利益分配。从Shareholder变成Stakeholder,这就是区块链带来的变化。利益相关的资本主义,是一个共享的资本主义机制,而不是中心化的资本主义机制。同时它应该是分布式、去中心化、自组织的。虽然区块链是公共基础设施,但已经没有物理公共基础设施所天然带来的弊端,即“公地悲剧”。

我个人非常期待随着今年整体架构搭建完成之后,区块链这样一个基础设施在未来两、三年能持续优化,优化到能够承接大规模的杀手级应用。这样的运行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任何一个懂代码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低门槛、低代码、低资本、低运营、自由地部署自己的应用。这个应用可能只有1000行、500行代码。这个应用变成了什么?变成了高可信、高可靠、高安全、高收益、高分散的应用。这样的应用是互联网世界无法带来的,只有区块链世界才可能带来的。

大家设想一下,在这样一个自由发布应用的基础设施上,中国1000万个创业者可以自由创业。我相信涌现出来的伟大应用一定比在原来高门槛、高代码、高资本投入、高运营的互联网时代多得多。在那个互联网平台上,全中国只有20万人有创业的资格,因为当时创业要具备很多条件。要找到资金、人力、成立公司,为应用找流量平台、运营流量。存储、计算、信任等等都问题都需要自己解决。但在区块链上,这些统统都是免费、自由的公共基础设施,从而降低了创业门槛,让有资格创业的人从20万变成了1000万。1000万人里面出现伟大应用的机会,肯定比20万人要大得多。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应用解放了消费者,区块链的应用解放了开发者,解放开发者就是解放创业者。所以只有基于区块链才可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块链是适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好平台,谢谢大家!

====================== 以下是本人的分析 ======================